close
在東北老工業區,中國數控機床“逆襲”之路
在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轉折或調整的關頭,能不能對產業升級的重要性形成共識,關系到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和途徑的選擇。但是迄今為止,對於產業升級的內容和途徑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。
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,目前有兩種關於產業升級的視角居於主導地位。
第一種視角是從宏觀經濟政策的視角看待產業升級。由於這種視角關切的重點是宏觀經濟平衡和長期經濟增長的條件,所以傾向於把產業升級看作是某種宏觀經濟條件下的自然結果。例如從宏觀經濟平衡的角度出發,認為隻要市場出清,化解掉過剩產能並淘汰掉“僵屍企業”,產業升級就會自動發生。而且,還產生瞭“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”這種從未得到實證的論斷。
第二種是傳統的產業政策視角。這種視角往往提出具體的目標,如“制造強國”、“中國制造2025”等;具體的做法,如推廣“互聯網+”、“智能制造”、機器人等及其相應的國傢項目和政策。從這個視角出發,中國產業升級的任務被定義為在若幹工業領域的技術突破,然後通過政府項目的形式對這些領域的技術研發予以資助,最後由政府組織的專傢評審並“驗收”成果。這種方式特別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或“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”,事實上把產業升級等同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。
而這些角度,或多或少都沒能真正觸及中國產業升級的三大硬核:如何從工業發展本身去討論和理解產業升級的動力、過程和機制?中國產業升級的內容或范圍是什麼?產業升級的途徑是什麼?
作為我國東北地區重工業和裝備工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,過去三十多年來,沈陽機床集團從瀕臨絕境到砥礪求生再到奮力創新,在當前國際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的後危機時期,以“抗兵相加、哀者必勝”的勇氣,開發出瞭全球第一個使機床成為智能、互聯產品的數控系統——“i5”數控系統,甚至走在瞭德國工業4.0的前面。
一個老牌國企,而且身處所謂的“東北塌陷”核心區,沈陽機床集團卻演繹瞭一場璀璨奪目的中國工業技術創新事件,嶄新而銳利地揭示和回答瞭中國產業升級應該做出怎樣的道路抉擇。
文/《瞭望》新聞周刊特約研究員路風王晨
沈陽機床集團員工在進行調試
近年來,東北經濟不振一直是社會議論熱點,然而老牌東北國企——沈陽機床集團(以下簡稱沈機)卻展現出一派紅火的景象。今年一季度,沈機完全自主研發的i5智能數控機床出貨近3000臺,同時新增訂單12000臺,加上去年結轉的3000臺訂單,現在手握訂單即達到15000臺,而這還不包括今年1月份與兩傢深圳企業分別簽訂的各自5000臺i5機床的合作框架協議……當國內許多工業企業為訂單發愁時,沈機上上下下卻在為“爆炸性的市場需求”提升產能而奮鬥。“i5”,是沈機對其開發的數控系統的命名,其字義來自5個英文單詞——Industry(工業),Information(信息),Internet(互聯網),Intelligence(智慧)和Integration(集成)的第一個字母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智能、互聯數控系統,也是中國產業升級宏大背景下,中國工業正在發生的具有時代啟示意義的革命性創新事件。
i5數控系統的獨特性能是“智能、互聯”,它使機床在加工產品的同時也生產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傳送的數據。於是,i5機床就成為一個智能終端,通過可以存儲和分析大數據的雲平臺,就能夠解決成本核算、遠程操控等問題,而且能夠提供生產任務調配、遠程工藝支持、產品定制和機床租賃等一系列服務。這些功能恰恰可以支持亟待升級的中國制造業。
今年,沈機將聯手神州數碼在全國建30個“i5”智能工廠。它們所有的機床將接入iSESOL雲平臺,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,成為“中國制造2025”戰略的“頭雁”。
然而,誰能想到,僅僅4年前的2012年,沈機董事長關錫友曾在一傢德國賓館樓頂站瞭一夜,感覺自己就要撐不下去瞭,“i5成熟技術還沒搞出來,研發資金卻已花光企業的全部傢底。與德國合作的項目也沒啥進展,市場銷售又下滑……5年砸進去11億多元,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。一旦失敗,錢就算打瞭水漂,作為國企負責人,我難以交代。”
一次領導人視察
關錫友記得很清楚,2006年7月,一位國傢領導人到沈機視察。這位領導人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,曾擔任過沈陽機電工業局副局長,瞭解機床工業,也瞭解沈機。在視察現場看到沈機所有的數控系統都依賴進口後,他把沈機的領導一通“訓”:“我在沈陽機械局的時候就做這個破鐵塊子,現在還這麼做,這不是未來,沒有前途。”
關錫友還記得,這位領導人給他們歷數瞭世界信息技術的潮流,比如Photoshop幾代、蘋果系統什麼的,“當時把我整得直懵,我悄悄問領導你咋比我們還懂。他悄悄說這是他個人的愛好。”然後,這位領導人對關錫友說:“小關,你小子跑不瞭,你必須開發數控系統。”
沈機另一位負責人追問,這事不應該由科研單位來做嗎?領導人卻說出瞭意味深長的四句話:他們以領導為觀眾,以獲獎為目的,以論文為手段,以倉庫為最終歸宿……這事兒要幹就企業自己幹,最好以市場機制幹。
關錫友認為這位領導人撂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最狠的:“我經過全面的調研和思考,這件事如果沈陽機床不做,數控系統在中國就做不成。”
這次視察有著重要的歷史背景。2006年1月,中央提出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傢的方針。這是改革開放以後,中國領導層第一次在中國的技術進步上提倡自主創新,從而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。
不管沈機的管理者們當時怎麼想,領導人在視察時下的“命令”引起瞭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。隨後,省市的一把手輪番到沈機調研,還專門為此召開瞭全國專傢座談會,目的就想弄明白一件事,如果開發數控系統,到底還缺什麼?但實際情況不是沈機還缺什麼,而是什麼都沒有,沒核心技術、沒開發經驗、沒研發團隊、沒研發資金來源……
在政府決策上起到關鍵作用的,是兩年前已經過世的沈陽市原市長李英傑。他數次到沈機開現場辦公會,聽取匯報。雖然他自己並不懂數控技術,但李市長堅持“要幹就幹最先進的技術”,否定瞭其他方案,決定開發采用數字總線技術的數控系統。
為瞭獲得技術來源,已患癌癥的李英傑親赴歐洲與A公司會談。A公司老板答應合作後,兩次來中國與沈機領導進行商務談判,最後與關錫友談成一個合作開發數控系統的方案。但是,雖然A公司有軟件技術、數控技術和伺服技術,但是沒有伺服系統所必要的電機技術。於是關錫友又把世界知名電機制造廠商日本安川公司拉進合作,加上沈機自己和中科院計算所,形成瞭一個“三國四方”的合作開發計劃。
在向李英傑市長匯報開發計劃時,他問關錫友需要多少錢。關錫友回答說怎麼也要一年一個億。李市長說行,每年給沈機1億元,連續給4年,用於開發數控系統。不過,到第二年要給錢時,李市長變卦瞭,對關錫友說:“不行,錢不能都由我出。我出一半你出一半,市裡每年給5000萬,你集團拿5000萬,你要是自己不出錢你就不心疼。”李英傑市長給關錫友下達瞭三項任務——打基礎、建隊伍、五年後產業化。
從事後看,政府對沈機研發數控系統起到重要作用——促使研發項目上馬,對項目予以資助,而同樣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幹預項目執行的過程。
在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轉折或調整的關頭,能不能對產業升級的重要性形成共識,關系到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和途徑的選擇。但是迄今為止,對於產業升級的內容和途徑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。
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,目前有兩種關於產業升級的視角居於主導地位。
第一種視角是從宏觀經濟政策的視角看待產業升級。由於這種視角關切的重點是宏觀經濟平衡和長期經濟增長的條件,所以傾向於把產業升級看作是某種宏觀經濟條件下的自然結果。例如從宏觀經濟平衡的角度出發,認為隻要市場出清,化解掉過剩產能並淘汰掉“僵屍企業”,產業升級就會自動發生。而且,還產生瞭“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”這種從未得到實證的論斷。
第二種是傳統的產業政策視角。這種視角往往提出具體的目標,如“制造強國”、“中國制造2025”等;具體的做法,如推廣“互聯網+”、“智能制造”、機器人等及其相應的國傢項目和政策。從這個視角出發,中國產業升級的任務被定義為在若幹工業領域的技術突破,然後通過政府項目的形式對這些領域的技術研發予以資助,最後由政府組織的專傢評審並“驗收”成果。這種方式特別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或“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”,事實上把產業升級等同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。
而這些角度,或多或少都沒能真正觸及中國產業升級的三大硬核:如何從工業發展本身去討論和理解產業升級的動力、過程和機制?中國產業升級的內容或范圍是什麼?產業升級的途徑是什麼?
作為我國東北地區重工業和裝備工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,過去三十多年來,沈陽機床集團從瀕臨絕境到砥礪求生再到奮力創新,在當前國際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的後危機時期,以“抗兵相加、哀者必勝”的勇氣,開發出瞭全球第一個使機床成為智能、互聯產品的數控系統——“i5”數控系統,甚至走在瞭德國工業4.0的前面。
一個老牌國企,而且身處所謂的“東北塌陷”核心區,沈陽機床集團卻演繹瞭一場璀璨奪目的中國工業技術創新事件,嶄新而銳利地揭示和回答瞭中國產業升級應該做出怎樣的道路抉擇。
文/《瞭望》新聞周刊特約研究員路風王晨
沈陽機床集團員工在進行調試
近年來,東北經濟不振一直是社會議論熱點,然而老牌東北國企——沈陽機床集團(以下簡稱沈機)卻展現出一派紅火的景象。今年一季度,沈機完全自主研發的i5智能數控機床出貨近3000臺,同時新增訂單12000臺,加上去年結轉的3000臺訂單,現在手握訂單即達到15000臺,而這還不包括今年1月份與兩傢深圳企業分別簽訂的各自5000臺i5機床的合作框架協議……當國內許多工業企業為訂單發愁時,沈機上上下下卻在為“爆炸性的市場需求”提升產能而奮鬥。“i5”,是沈機對其開發的數控系統的命名,其字義來自5個英文單詞——Industry(工業),Information(信息),Internet(互聯網),Intelligence(智慧)和Integration(集成)的第一個字母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智能、互聯數控系統,也是中國產業升級宏大背景下,中國工業正在發生的具有時代啟示意義的革命性創新事件。
i5數控系統的獨特性能是“智能、互聯”,它使機床在加工產品的同時也生產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傳送的數據。於是,i5機床就成為一個智能終端,通過可以存儲和分析大數據的雲平臺,就能夠解決成本核算、遠程操控等問題,而且能夠提供生產任務調配、遠程工藝支持、產品定制和機床租賃等一系列服務。這些功能恰恰可以支持亟待升級的中國制造業。
今年,沈機將聯手神州數碼在全國建30個“i5”智能工廠。它們所有的機床將接入iSESOL雲平臺,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,成為“中國制造2025”戰略的“頭雁”。
然而,誰能想到,僅僅4年前的2012年,沈機董事長關錫友曾在一傢德國賓館樓頂站瞭一夜,感覺自己就要撐不下去瞭,“i5成熟技術還沒搞出來,研發資金卻已花光企業的全部傢底。與德國合作的項目也沒啥進展,市場銷售又下滑……5年砸進去11億多元,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。一旦失敗,錢就算打瞭水漂,作為國企負責人,我難以交代。”
一次領導人視察
關錫友記得很清楚,2006年7月,一位國傢領導人到沈機視察。這位領導人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,曾擔任過沈陽機電工業局副局長,瞭解機床工業,也瞭解沈機。在視察現場看到沈機所有的數控系統都依賴進口後,他把沈機的領導一通“訓”:“我在沈陽機械局的時候就做這個破鐵塊子,現在還這麼做,這不是未來,沒有前途。”
關錫友還記得,這位領導人給他們歷數瞭世界信息技術的潮流,比如Photoshop幾代、蘋果系統什麼的,“當時把我整得直懵,我悄悄問領導你咋比我們還懂。他悄悄說這是他個人的愛好。”然後,這位領導人對關錫友說:“小關,你小子跑不瞭,你必須開發數控系統。”
沈機另一位負責人追問,這事不應該由科研單位來做嗎?領導人卻說出瞭意味深長的四句話:他們以領導為觀眾,以獲獎為目的,以論文為手段,以倉庫為最終歸宿……這事兒要幹就企業自己幹,最好以市場機制幹。
關錫友認為這位領導人撂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最狠的:“我經過全面的調研和思考,這件事如果沈陽機床不做,數控系統在中國就做不成。”
這次視察有著重要的歷史背景。2006年1月,中央提出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傢的方針。這是改革開放以後,中國領導層第一次在中國的技術進步上提倡自主創新,從而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。
不管沈機的管理者們當時怎麼想,領導人在視察時下的“命令”引起瞭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。隨後,省市的一把手輪番到沈機調研,還專門為此召開瞭全國專傢座談會,目的就想弄明白一件事,如果開發數控系統,到底還缺什麼?但實際情況不是沈機還缺什麼,而是什麼都沒有,沒核心技術、沒開發經驗、沒研發團隊、沒研發資金來源……
在政府決策上起到關鍵作用的,是兩年前已經過世的沈陽市原市長李英傑。他數次到沈機開現場辦公會,聽取匯報。雖然他自己並不懂數控技術,但李市長堅持“要幹就幹最先進的技術”,否定瞭其他方案,決定開發采用數字總線技術的數控系統。
為瞭獲得技術來源,已患癌癥的李英傑親赴歐洲與A公司會談。A公司老板答應合作後,兩次來中國與沈機領導進行商務談判,最後與關錫友談成一個合作開發數控系統的方案。但是,雖然A公司有軟件技術、數控技術和伺服技術,但是沒有伺服系統所必要的電機技術。於是關錫友又把世界知名電機制造廠商日本安川公司拉進合作,加上沈機自己和中科院計算所,形成瞭一個“三國四方”的合作開發計劃。
在向李英傑市長匯報開發計劃時,他問關錫友需要多少錢。關錫友回答說怎麼也要一年一個億。李市長說行,每年給沈機1億元,連續給4年,用於開發數控系統。不過,到第二年要給錢時,李市長變卦瞭,對關錫友說:“不行,錢不能都由我出。我出一半你出一半,市裡每年給5000萬,你集團拿5000萬,你要是自己不出錢你就不心疼。”李英傑市長給關錫友下達瞭三項任務——打基礎、建隊伍、五年後產業化。
從事後看,政府對沈機研發數控系統起到重要作用——促使研發項目上馬,對項目予以資助,而同樣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幹預項目執行的過程。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